instagram facebook

日本開國後 襪子因軍事和出口目的而普及

我們每天都在穿的襪子無疑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單品,但對於它的起源,我們或許都不太會去思考。
日本的襪子起源,一般被認為是在5世紀前後由中國傳入、類似足袋的「襪(しとうず)」,當時似乎只有長老等少數身分高貴的人才能穿它。後來歐洲製的手工編織襪雖然隨著16世紀的南蠻貿易傳入了日本,庶民開始接觸到襪子卻是明治以後的事了。襪子作為一種促進機械發達、賺取外匯的重要出口品備受矚目,而軍事需求的增加,則鼓勵了日本國內的生產和普及化。儘管如此,當初一雙襪子的價格為10錢(約等於當時5公斤的米價),因此有能力入手的多半仍以軍人、貴族和醫生等族群為主。

因雨量較少的氣候 棉花栽種的歷史
以及港口的基礎而在兵庫紮根的製襪產業

現今的兵庫縣加古川市周邊已成了製襪產業的中心。在江戶時代,得利於溫暖且降雨量少的地域特性,「姫路木綿」的栽種曾達到最巔峰,被稱為「播州三白」的鹽、米和棉則支持了藩國的財政。到了明治時代,隨著紡織工業的發展,也開始使用棉花來製襪。當初雖然只是農家的副業,但因地點就位於有利出口的神戶港附近,生產體制便漸漸組織化了起來;也就是說,適合栽種棉花原料的氣候、生產棉花的技術與人才,再加上便利的出口管道,即是此地製襪產業發展起來的背景。

中國崛起。渡過全盛期並模索下一個階段的產地。

儘管襪業在戰後仍有增長,但現今全球的製襪中心已遷往中國,日本國內的產量則呈現下降的趨勢。根據指出,日本在機器性能、生產速度和成本方面的競爭力均相對低於其他國家,國內業者的數量也逐年在減少。若是能在這樣的時代變化下持續生產襪子,同時把目前看成是一個可藉由各種挑戰和商業模式的建構來摸索出全新製造業可能性的時期,那麼作為其中一項挑戰,藉由嶄新視角來製襪的女性,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思考製造業未來的提示。




製造「非襪之襪」的女性

前面鋪陳了這麼多,現在就來介紹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位正在兵庫縣製造一種不可思議的襪子、名叫竹岡たまみ的女性。她曾任職於廣告公司,並以自由接案的方式從事過包裝設計以及商品企劃,目前則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正在拓展一個襪子品牌「每日的扭扭襪(日々のクネクネくつ下)」。這是一款超脫襪子常識的商品,甚至會讓職人大喊道:「這不是襪子」。


「每日的扭扭襪」大致具有三項特點:

  1. 使用天然素材
  2. 不加壓定型、不做襪跟等等,挑戰了製襪業界的「理所當然」
  3. 與兵庫在地(蘆屋和加古川)的製造商共同製造

當然也兼具了美麗的色調與造型、無鬆緊帶以及適用於寒冷天氣等的功能性。

勤跑在地製襪廠 從零開始學習襪子的製作

「我就像金魚的大便那樣黏在職人的屁股後面,才能有今天的襪子誕生。」
這句驚人之語為這次的採訪開了場。連左右都搞不清楚的竹岡小姐,跟著擁有50多年經驗的資深職人中谷友信先生(稻坂莫大小株式會社)學習了襪子的製作。她說,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的最大收穫,就是藉由在工作中的持續對話,已能與中谷先生憑感覺共享言語之外的理想襪子形象。



直率地挑戰不協調感 定義什麼是「好」

一般襪子的最後工序,是以壓力機或蒸氣定型後才出貨。但有一次,她卻聽說這道工序會給具有彈性的底紗纖維帶來壓力。於是竹岡小姐便提議:「這樣的話,不如放棄這道工序吧。」由於沒有定型,襪子的形狀變得歪七扭八的。竹岡小姐把它視為一種新誕生的襪子,還說「不如就命名為『扭扭(クネクネ)襪』吧?」改變「好」的定義、在不影響功能性的狀況下提供商品,並改變一般認為「歪七扭八=(因為看起來不整齊)瑕疵品」的既定印象,這就是新品種襪子誕生的瞬間。


製造產品的訣竅就是,身邊要有一位「對於自己想要製作的東西抱持相同感覺」的職人。

現今襪子的生產中心是中國。擁有最新的機器、能作出細節的表現,生產速度也很快。那麼,在當地進行生產製造的意義又是什麼呢?我試著問了一個這樣的問題。結果竹岡小姐笑著回答:「因為這裡有著對於自己想要製作的東西抱持相同感覺的職人。」把腦中的「形象」轉換成語言,職人再將這些替換成「形體」。這種轉換的傳話遊戲,比起具有不同的語言、文化背景以及物理距離的人,彼此相近的人更能準確且輕易地抓到所要傳達的意思。共同的感覺與語言的細微差異影響生產製造的程度之大,她似乎曾有深切的感受。

monoko的竹岡小姐正在和製襪廠的人熱情地談論襪子


竹岡小姐目前正與兵庫縣內的兩家製襪廠一起在進行著這樣的生產製造。接著就來介紹這些製造商それぞれのメーカーを紹介したい(另一家將於後篇介紹)

從無人穿襪的時代起家
持續製襪至今的「日本編物株式會社」

加古川是製襪產業根基深厚的產地,很多兵庫縣民只要一提起加古川甚至就會聯想到「襪子」。日本編物株式會社在這塊土地上生產襪子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日本編物株式會社工廠周圍寧靜又遼闊且有加古川流經的自然風景。

承接monoko襪子製造的日本編物株式會社代表董事兼社長的柿坪正宏先生

「創業當初,都是在下田工作之餘、一邊用手動的機器製襪。只要翻看當時村裡的照片就會發現,大部分的人即使是在冬天也仍然光著腳穿草鞋。」製襪的歷史就是在這樣的場景中開啟的。柿坪先生笑著對我說:「紗線不夠的時候,好像還有過把絲襪拆去做襪子的事蹟」。

他說,一年要開發的襪子數量多達數百雙,自己總是在思考和製作新的襪子,而第六代的兒子目前也從事製造業,這讓我感覺到一種長久以來透過家族所維繫下來的精神。這座工廠現在也有在生產mokono的五指襪,以及只有全電腦織襪機才能製作得出來的精緻花紋襪。

中國有規模和機器 日本有技術和知識

柿坪社長這句話縈繞在我的腦海。雖然日本的工廠仍在運作,但據說現在的襪子幾乎都是由中國的合作廠商生產,是一種利用多年來所培養出的技術、由公司自行控管商品開發及品質監管的制度。

「電腦化的最新機器年限最多20年左右。要是計算每天的產量、並思考能否在20年內攤提成本的話,就會體認到還是以前經久耐用的老機器更棒。」柿坪社長這麼說。從長遠來看,機械雖然會變化,技術與知識卻會留下;在百年歷史當中累積下來的東西,不會那麼簡單就消失,社長強而有力的話語和眼神,看來好似在等待反擊的時機。

對ALL NIPPON的希望

柿坪社長立志要打造出從棉花栽種到生產全都在日本進行的襪子,然而從原料開始就全程在日本製造的襪子生產計畫其實已在加古川啟動,這道新的曙光也還在雲端的縫隙間若隱若現著。由於成本比外國生產的東西還高,在現階段必須進行摸索;另一方面,在柿坪社長的視線前方閃耀著期待的光彩,他希望「MADE IN JAPAN」所擁有的高信賴度也能推波助瀾,並透過襪子的生產製造來追溯過去也曾是棉花栽種地的播州地區的根源。

接續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