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facebook

 

丹波篠山市位於兵庫縣的東部中段,自古以來即因為是前往京都的交通要道而繁榮,走在以篠山城為中心的城下町街道,四處都能感受到京城文化保留至今的影響。

作為一處擁有90分鐘內就能抵達神戶、大阪和京都的地理優勢、同時也能盡享豐富美食的勝地,即使來訪人潮眾多,在經歷泡沫經濟崩壞以及阪神淡路大地震後,遊人已相去無幾。
在這樣的街町上,有一種始於江戶時代的瓷器,名叫「王地山燒」。
回溯王地山燒的歷史,會發現年表上有一段很長的空白。它曾於1869年(明治2年)斷絕,卻又不可思議地在1988年復興了起來。中斷超過一百年的瓷器窯,是如何再度點燃火苗的呢?

王地山公園附近的河原町街道

在地方支持下復興的王地山燒

王地山陶器所,是唯一一間將王地山燒保留至今的窯場,由窯主竹內保史先生和兒玉玲央奈先生兩人所經營。

綠意環繞的王地山陶器所

王地山燒的起源,可回溯至江戶時代末期1818年(文政元年)前後。

一般認為王地山燒的開端,是當時的篠山藩主青山忠裕,聘請京燒陶工欽古堂龜祐來王地山開窯這件事。

王地山陶器最初即是以中國風的青瓷、染付和赤繪為主的瓷器窯之名聞名於世,然而隨著藩國的廢止,窯火在明治2年斷絕了。

在地方人士傳承在地文化的呼聲下,篠山町(現丹波篠山市)於昭和63年重振了王地山燒,目前是由丹波篠山市指定管理的一般社團法人「with sasayama」負責營運;也就是說,竹內先生及兒玉先生也都是員工。

窯主竹內保史先生 近30年來持續投入王地山燒的製作

丹波篠山市是所謂「平成大合併」的旗手,是在1999年由四個町區合併而成的一座城市。同一市內所產的丹波燒是始於鎌倉時代的日本六座古窯之一,王地山燒的名字則很少出現在鎂光燈下。

陶藝社創社青年打造王地山燒文化

「一開始都在做舊模具,或被要求跟著師匠製作同樣的器皿,起步就是從這裡來的。從來沒有自己做過設計,就只是每天製作幾十個相同的酒器而已。」進陶器所約12年以來,竹內先生一直與師匠共同守著這座窯;師傅離開後,他便一個人繼續經營。

竹內先生製作的小盤子 細膩美麗的工法閃閃發亮

佐賀出生、大阪長大的竹內先生,從高中起便立志要成為陶藝家。

「我上的是美術高中,最初是畫油畫。但與周遭的其他人相比,我的畫並不怎麼樣,所以很快就放棄繪畫而開始學起了陶藝。話雖如此,當時並沒有陶藝課,於是我就自己創了一個陶藝社(笑)。」回憶當年的竹田先生,表情既柔和又輕鬆。如此率直的高中生,畢業後也沒繞遠路,在老師的安排下進入了王地山陶器所。

「那時心裡是想,搞不好兩三年就膩了吧,就在完全不了解王地山燒的情況下來到了篠山。我原本就不善於應付人群,這座小鎮住起來卻很舒適,於是就這麼定居下來了。」28年後,這位青年已完全成了一名肩負起王地山燒發展的職人。

大阪來的青年成了這座窯廠的職人

王地山燒是一種以碎石粉作成黏土的瓷土製成的瓷器,敲一敲就會發出「鏘」一聲的高硬度聲響。

「用陶器這種器皿來說故事很容易,例如土是從哪裡取得的,或者是用登窯燒製出來的等等。相形之下瓷器就顯得樸素,能凸顯獨特性的面相有限。」顏色也和其他產地的青瓷沒有太大區別。正因如此,竹內先生才會認為必須以創作者的獨特性去競爭。他具備了從師匠那裡磨練出來的職人耐力,以及創辦整個社團的創作者獨特性。對於竹內先生來說,他一定是看見了那道可以突破的光芒吧。

「由於時間已經過去,無論好壞,王地山燒的定義是很模糊的,要是師匠認同我自行發想出來的形態,我就能把它當作是王地山燒來製作。我們與其他有歷史的產地不同,現在正是創造王地山燒這門流派的時候。」

即使是住在篠山地區的居民,還是有不少人沒聽過王地山燒。竹內先生有些遺憾地說。

一年創作的新作數量約為100個 時間的積累反映在職人的工作室當中

第一名徒弟後接著是設計師 是人讓陶器所氣象一新

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後,竹內先生被迫忍耐了一段財務困難的時期,一個人默默地燒製著瓷器,後繼乏人這點就更不用說了。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後,2009年有一位青年前來敲了王地山陶器所的門。他就是曾在京都的學校修習陶藝的兒玉玲央奈先生。

如同竹內先生曾經歷過的那般,兒玉先生也一遍又一遍地反覆臨摹了師匠竹內的作品、磨練自己的技藝直到能獨當一面為止。尤其他還具有擅長瓷繪的才能。

兒玉先生表示他也想把王地山燒的歷史傳達給人們知道

2016年,丹波篠山市的職員小山達朗先生,介紹了TRUNK DESIGN的社長堀內康廣給王地山陶器所認識,之後兒玉先生便開始負責這項合作計畫。

「雖然我已經有能力獨立製作器皿,但與設計師一同開發商品還是第一次,因此我很擔心,但也很期待這個可以讓人們更了解王地山燒的機會。」

靈感讓傳統工藝煥然一新

首先,我們想像了現代的生活型態和餐桌上的風景,再從龐大的王地山燒陣容中去進行篩選;接著,在學習國內窯廠的展示手法、銷售技巧以及傳達方式的同時,我們也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了當前的商品需求是什麼。

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把我們過於重視技術與傳統的部分一個個地填補起來。

「小花瓶怎麼樣?」、「喝什麼都行的杯子很好用呢」、「拿掉把手的話,寬度或許就會增加」這類的對話密集地累積了一年多,也每天都在反覆試作,最後誕生出來的就是「OJIYAMA CERAMICS」系列。

商品概念為「簡約好用」

以杯、碗、盤三種形狀為基礎,從設計、大小、青瓷到白瓷的色彩也各有三種,是一項變化多到共有81個物件的龐大產品陣容。我們在運用王地山燒傳統的同時,也會加上一些當代的詮釋,塑造出一種更適合現代人餐桌的簡約西餐具格調。由於採用了不同以往的素瓷來製作,這對於擅長瓷繪的兒玉先生來說著實是個巨大的挑戰。

「雖然在陶器所也有販售,但購買的客群卻與過去不一樣,在展示會上也博得了不少好評。我們保留了青瓷的濃淡、鎬紋和面取等讓人能夠感受到王地山燒之美的原點,希望藉由OJIYAMA CERAMICS讓更多人知道王地山燒的魅力。」

易於使用 可廣泛用在和食及洋食上

去追求一個隱藏在自己心中的目標

「說不定這項目標已經在建立當中了呢。」針對「什麼是王地山燒」這個問題,竹內先生如此回答。

當人們在百年後回頭來看時,會說王地山燒是由那個時代一名叫作竹內的男子製作的。王地山陶器所在從事的,或許就是這樣的事情。

在家抽空做一頓飯,並使用合適的餐具盛盤上桌。這種生活中曾經有過的文化正一步步在消失。竹內先生說,為了將豐富的餐桌時光傳承下去,今後他也還是想繼續製作餐具。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王地山燒,目前應該會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手才是。然而當我問起竹內先生「有沒有雇用第三人的打算呢?」時,他並沒有告訴我細節,只說了「我們有自己的目標,等那項目標達成之後再說」。職人會將想法寄託在作品之中,而非語言;王地山陶器所會為我們的餐桌帶來什麼樣的器皿呢?我引頸期盼。

 

製作指導:TRUNK DESIGN Inc
編輯、攝影:TRUNK DESIGN Inc
撰文:柳瀨武彦